Core币持续承压的价格走势已成为加密市场关注的焦点,其长期难以突破关键阻力位的背后,是多重结构性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

尽管Core币早期凭借兼容EVM和比特币生态的叙事获得关注,但其底层架构的创新陷入停滞,主网上线后升级节奏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。智能合约性能逐渐被采用模块化架构的新兴公链拉开差距,尤其在BTCFi赛道爆发期未能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解决方案,导致开发者生态活跃度不足,技术瓶颈持续削弱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预期。这种创新动能的缺失,使得项目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网络效应支撑。

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压制价格空间。总量固定的设计本可成为价值支撑,但实际流通盘长期被少数巨鲸主导,早期矿工和机构投资者的持续抛售套现形成稳定抛压。新增资金入场意愿始终低迷,买盘力量无法形成有效承接,导致每次技术性反弹都迅速遭遇压制。流通量持续扩张的同时,生态应用发展滞后未能吸引足够增量资金,结构性买方市场状态成为常态。这种供需矛盾是价格疲软的核心症结。

项目团队与核心贡献者在发展路径上屡现分歧,导致技术路线图执行延迟。普通持有者因缺乏有效参与治理的渠道而逐渐流失,社区共识难以凝聚。部分成员转向炒作短期利好进行非理性喊单,这种行为进一步消耗项目信誉。当投资者感知到社区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主张时,持币意愿必然瓦解,价格修复的集体动能趋于枯竭。治理失效放大了市场的观望情绪。
项目方频繁调整质押规则,尤其是突然提高验证者保证金要求的操作,虽短期刺激买盘却暴露了节点治理的随意性。部分持仓采用高倍质押借贷策略,市场波动极易触发连环清算,潜在链式抛售风险让机构资金保持高度警惕。这种依赖杠杆扩张的模式导致市场深度持续恶化,大额资金入场顾虑重重。财务策略的激进性成为制约长期资金布局的关键障碍。
